基本信息
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,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,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,美国波士顿大学访问研究员,主要从事当代文艺思潮研究。
主要论文
1. 《转折时期先锋文艺的公共性:以第二届星星美展的运作过程为中心》,载《文艺研究》2015年第10期,被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》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,全文收入刘禾主编《持灯的使者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;
2. 《转折时期的“文学生活”:<今天>(1978-1980)读者来信研究》,载《文艺研究》2014年第8期,被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》2014年第10期全文转载;
3. 《“人生”问题与人道主义传播的困境:参照“潘晓讨论”重读<无主题变奏>》,载《文艺研究》2013年第2期;
4. 《转折时期的文学青年:以<今天>的一位读者及其编印刊物为例》,载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6年第7期,被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》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,全文收入刘禾主编《持灯的使者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;
5. 《“地下文学”的精神资源再议:以赵一凡的书目为中心》,载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7年第6期;
6. 《转折时期文学体制的内与外:以1979年<今天>与<安徽文学>的交往为例》,载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5年第11期;
7. 《为何没有“西方现代派焦虑”:从译介的角度重估<今天>》,载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1年第10期,被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》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;
8. 《“风筝通信”与1980年代的“现代小说”观念》,载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1年第4期,被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》全文转载,2011年第9期;
9. 《文学史研究如何“讲故事”》,载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2016年第8期;
10. 《海因里希;伯尔的中国遭遇》,载《中国比较文学》2012年第1期,被人大复印资料《外国文学研究》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;
11. 《当代文学“现代派”问题的研究范式与新的进路》,载《文艺争鸣》2011年第12期;
12. 《资料整理中的语境意识》,载《文艺争鸣》2016年第8期;
13. 《<巨流河>:大时代的表情、体温与呼吸》,载《当代作家评论》2012年第1期,全文收入单德兴主编《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;齐邦媛卷》,“国立台湾文学馆”,2016年3月。
14. 《当文学史写作成为“话语事件”》,载《读书》2008年第2期;
15. 《“再造”的启蒙与救亡:对街头剧<放下你的鞭子>改编的考察》,载《中山大学学报》社会科学版,2007年第4期;
学术访谈
1. 独立主持《星星》诗刊 “第三代诗人访谈”专栏,2005年全年,刊发对诗人于坚、韩东、李亚伟、杨黎、陈东东和徐敬亚等的访谈。
本人承担工作:栏目策划和全部访谈:
李建立、于坚:《我的写作开始就是结束》,载《星星》2005年第1期;
李建立、李亚伟:《那时,幽默注满了革命的心》,载《星星》2005年第3期;
李建立、杨黎:《要对得起“反叛者”三个字》,载《星星》2005年第5期;
李建立、陈东东:《只是,我侧转了写作时身体方向》,载《星星》2005年第7期;
李建立、韩东:《只有“今天”没有“朦胧诗”》,载《星星》2005年第9期;
李建立、徐敬亚:《“八六大展”是一只下山猛虎》,载《星星》2005年第11期。
2. 合作主持《南方文坛》“作家与新时期文学”对话专栏(2007-2008),刊发参与者与格非、莫言、韩少功、阎连科、贾平凹、铁凝等人的对话。
本人承担工作:专栏策划,“主持人语”撰写并完成如下对话:
格非、李建立:《文学史研究视野中的先锋小说》,载《南方文坛》2007年第1期,被人大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全文转载,2007年第4期;
韩少功、李建立:《文学史中的“寻根”》,载《南方文坛》2007年第4期;
3. 文学对话《有关小说的几个部件:哈金、阎连科对话录》,收入陈思和、王德威主编《文学》2014年春夏卷,上海文艺出版社。
4. 学术采访《林庚:追寻那一切开始之开始》,载《光明日报》2006年1月22日(整版)。
科研课题
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、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和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和省级教改项目1项。
研教奖项
先后获得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、省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”、省社科普及成果特等奖、省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、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(3次),校级讲课大赛一等奖、教学质量奖一等奖、教学优秀奖、科研优秀奖(2次)和师德先进个人。